电信网络诈骗新手法解析
发布日期: 2021-01-28 来源: 中国银联

俗话说: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面对花样层出不穷的电信网络诈骗,各位小伙伴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觉呢~~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的受害人群逐渐呈现从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较低群体向中青年、高学历、高收入人士蔓延的特征,老年人、在校大学生、公司财务人员、个体户等成为主要受害群体。

(一)时刻警惕7类高发

1.贷款、代办信用卡类诈骗

犯罪分子通过手机短信、微信、QQ等方式向不特定人群发送贷款、代办信用卡等虚假信息,自称可以提供“免息贷款”、“无抵押贷款”、“交1000元换10万额度”等,要求受害人下载仿冒的网络贷款、信用卡申请APP,再通过虚假APP获取受害人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号等个人信息,而后向受害人索要验证码,盗用资金。

防范提示:不要随意在网络上办理贷款和信用卡,如不熟悉互联网金融相关知识,应到各大银行等正规信贷机构办理,避免上当受骗。


2.刷单类诈骗

犯罪分子通过微信、QQ等即时聊天软件发布网络兼职刷单工作信息,有人上钩后便通过快速返还购物本金和刷单佣金赢得信任,再以各种话术欺骗受害人多次完成刷单任务才能一次性返还佣金和本金,待受害人完成多个任务后,以系统故障、转账延迟、账户冻结为由,继续诱导受害人汇款转账到指定账户,然后将受害人拉黑。

防范提示:恶意刷单本身就是违法行为,所有自称可以刷单赚钱的行为均属诈骗行为,提醒广大群众尤其是大学生警惕网络上各种招聘信息的骗局,不要被小利益所诱惑,陷入连环骗局。


3.虚假购物消费类诈骗

疫情防控期间,口罩、防护服等防护物品需求激增,犯罪分子利用人们抢购口罩等物品的恐慌,在群里、朋友圈、论坛上发布有口罩可以订购的虚假消息,然后再以物品紧俏为由,要求他们必须先付全款才肯发货,在受害人向其转账后随即消失。

防范提示:购物时一定要选择正规的购物网站,不要通过微信、QQ等方式直接转账,因为对方一旦拉黑你,个人权益将无法得到保障。


4.冒充公检法类诈骗

疫情防控期间,冒充公检法诈骗变种升级,有犯罪分子自称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称受害人在网上贩卖口罩等防疫物资涉嫌违法犯罪,当受害人否认后,便报出受害人身份信息并询问是否真实,随即称受害人可能由于身份信息泄露被他人利用,将协助受害人转接到公安部门处理,随后不断变换身份对受害人进行洗脑,最终要求受害人转账至所谓的“安全账户”。

防范提示:公检法等部门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安全账户”,凡通过电话、短信要求银行转账、汇款的,或者声称进行资金审查的,请一概不要相信。


5.网络交友诱导赌博、投资类诈骗

犯罪分子用虚假信息伪装成功人士,对以交友为目的的受害人嘘寒问暖,骗取感情,后通过暴富诱惑,诱导受害人下载投资博彩app或登录网址域名,充值境外平台账户,继而以小盈利作为诱饵骗取大额资金,最终导致受害人血本无归。

防范提示:网络交友一定要慎之又慎,务必认真核实对方身份,切勿在来路不明的APP或网站里进行投资,在不确认对方身份的情况下,不轻易涉及金钱往来,更不要轻易相信高收益、高回报的投资产品。


6.冒充电商、快递客服诈骗

犯罪分子先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受害人网购的具体信息,后通过电话冒充电商及快递公司客服,谎称受害人购买的商品“质量有问题需要召回,承诺可办理退款“,”快递丢失办理退款并予以赔偿”,在以“客服”身份骗取受害人信任后,让受害人向指定账户转账或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实现资金转移。

防范提示:网购或快递退款电话多半是骗局,请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对方身份和说辞,一定要第一时间拨打全国统一客服热线,或在购物平台查询快递信息,不乱扫陌生人提供的二维码。


7.实名认证骗局

犯罪分子利用伪基站或仿冒成各种官方客服号码,以撒网的方式发送“微信二次实名认证”、“ETC实名认证”的短信,短信中往往包含钓鱼网站链接,受害人点击进入页面后按要求输入各类个人信息、验证码,账户资金瞬间被盗用。

防范提示:无论收到何种号码发来的信息,只要里面含有网页链接,都要慎重点击,凡是要求输入个人信息和银行卡号的,务必通过正规官方渠道进行多方核实;同时务必安装手机安全软件,如长时间收不到短信及电话,可能手机被病毒入侵,请立即检修手机。

(二)反诈还需擦亮眼,“诈骗公式”要牢记

网络平台贷款+先交钱=诈骗

网上兼职+刷单刷信誉=诈骗

炒股、投资、赌博+各种原因先缴费=诈骗

公检法来电+要求转账=诈骗

客服声称退款+要求转账=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