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金融服务同城化启动 有何看点?
发布日期: 2020-04-03 来源: 中国银联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4月3日电(记者桑彤)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会同央行上海总部等12个部门牵头起草的《关于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深化落实金融支持政策推进先行先试的若干举措》(以下简称“示范区金融16条”)2日正式发布,推动长三角示范区金融服务同城化,加快形成可实施有成效、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

“示范区金融16条”出炉

记者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举行的专场新闻通气会上获悉,“示范区金融16条”围绕推进同城化金融服务、试点跨区域联合授信、提升移动支付水平、支持设立一体化金融机构、推进跨区域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推进一体化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一体化科技金融服务、建立金融信息共享合作机制等8个方面提出16条具体举措。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行委员会副主任唐晓东说,“示范区金融16条”重点侧重一体化金融合作、绿色金融发展以及推进金融信息共享等三大领域,与临港新片区、浦东开发开放特色形成错位,突出了“跨域、绿色、创新、共享”的理念。

为深化推进金融服务一体化,“示范区金融16条”提出了推进中间业务一体化,鼓励示范区范围内的金融机构提供同城化的对公、对私金融结算服务,取消跨域收费;推进授信业务一体化,支持在示范区试点跨区域联合授信;推进金融机构一体化,支持试点设立示范区管理总部或分支机构等。

为建立金融信息共享,“示范区金融16条”提出,搭建示范区金融风险信息共享交换、预警协作以及案件办理合作平台,共同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推动示范区金融统计信息共享,加强经济金融监测分析协作。

唐晓东表示,“示范区金融16条”有利于推进金融领域改革创新在示范区集中落实、率先突破,探索跨地区资金要素流动、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和加强部门合作监管的新模式,加快形成可实施有成效、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

金融服务同城化启动

长三角一体化,金融要率先一体化,示范区也是推动长三角金融改革的试验田。央行上海总部调查统计研究部主任吕进中说,“示范区金融16条”发布正当其时,牢牢抓住了“一体化”和“绿色”这两个关键词。

围绕“提升移动支付水平”,央行上海总部已制定初步工作方案,旨在推动示范区公共服务领域支付创新,以多样化移动支付产品服务企业生产及百姓生活。公共交通和医疗卫生是示范区提升移动支付水平的两大重点领域。

“公交、地铁作为最贴近民生的小额高频支付场景,不仅是示范区公共服务的基础方面,也是移动支付便民工程打造的重点场景之一。推进公共交通领域示范区移动支付互联互通,对于提升同城化金融服务水平和改进居民支付体验均具有重要意义。” 吕进中介绍,下一阶段,将在示范区着力推动银行卡闪付和云闪付乘车码在公交、地铁的应用,鼓励支付机构等市场主体积极开展合作,实现公共交通领域一卡畅行、一码畅行。

另外,医疗也是公众关注的重点民生问题,改善医疗卫生领域移动支付服务水平有利于提升居民生活满意度。 “下一阶段的切入点是推动云闪付电子健康卡和云闪付医保电子凭证在医院受理,鼓励支付机构拓展医疗领域相关业务场景,实现示范区非医保自费人员电子健康卡和参保人员医保电子凭证移动支付互联互通。” 吕进中说。

同时,央行上海总部正研究推进长三角地区“优化企业开户服务,探索推进分布式智能终端开户、同行跨区代办及异地鉴证服务”政策,鼓励引导示范区法人银行接入合法资质清算机构个人银行账户验证通道,推进绑定账户的互相验证服务。

彰显绿色生态发展定位

为彰显绿色生态发展定位,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两省一市积极推进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建设。

“示范区金融16条”提出,建立示范区绿色金融支持政策超市;鼓励支持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示范区绿色企业;加快建立示范区绿色发展项目库;鼓励各金融机构结合示范区重大项目特点制订专属金融产品。

据悉,目前示范区在积极对接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世界银行全球绿色基金等,支持示范区绿色发展。浙江省已建设有专门面向绿色金融的“绿贷通”系统并接入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

浙江证监局副局长俞峰介绍,近几年来全国首张可持续公司债,首单绿色公司债,首单基础设施管理产品先后发行,浙江成为债券新品种的试验田。“我们将不遗余力地把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深化落实金融支持改革政策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

江苏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邱志强也表示,要合力共建绿色金融发展,重点支持金融机构发展绿色信贷、绿色担保、绿色保险,推动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和再融资,包括发行绿色债券等。

在与会人士看来,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是“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加快示范区资金汇集和资源集聚,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重要抓手;是推动长三角绿色金融先行先试,提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的有效方式。